这15种编辑校对错误,你犯过么?

一、错别字

 

这是一些最简单的低级差错,但在报纸中,类似的差错却是高频出现。错别字充分体现了网络时代电脑化办报的出错特点,有其新的出错规律。

 

1.在拼音录入条件下,同一拼音往往会有很多不同的字或词,一些读音相近、字义易混淆的字,作者因为对拼音不能准确把握或不理解字义,在选取时容易出现错误,如:纸袋的密“分”(正:封)性能良好。

 

2.采取五笔录入法时,很容易录入一些字形相近的词或词组,如:自“已”(正:己),时“侯”(正:候)。

 

3.一些意义容易混淆的字、词或词组,也是出错频率极高的一类。如:练/炼、情节/情结等。

 

4.男女不分、人物不分的错误。如:“他”丈夫(正:她丈夫),其“它”工作人员(正:他)等。对于错别字的校对方法,编校人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,准确理解字词的含义,熟练运用工具书,勤查勤记,不断总结经验教训。

 

二、上下文不一致

 

人名、地名、数据、时间前后不一致。

 

一般来讲,人名、地名在特定情况下都是唯一的,但对于一般性的人名和一些小地方的地名,只能通过上下文的比对来发现问题。在这类差错中,出错最多的是一些外国人名、地名的译名,经常是前面译成这样,后面又译成了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别字,如:朱丽/朱莉,皮特/彼特。

 

对于这类差错,在通读整篇文章的过程中,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,特别要留意前后比对,有时候区别往往是很细微的。如:前面称“梁先生”,后文又说“粱先生”,如果不进行前后比对的话,是很容易放过这类差错的。

 

三、事实性差错

 

1.人名、地名、单位名出错。一些比较常见的,如重要领导人的名字、职务及排序,省级、市级的地名等,必须清楚。人名、地名和单位名往往具有唯一性。如: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,就不能随意写成“深圳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”,虽一字之差,却马虎不得。

 

2.与事实不符。比如曾有一篇稿子这样写道:“进入11月份,深圳的天气开始转冷”,而事实上,截至出报时,深圳的天气一直还很热,满街都是穿短衣短裤的人。关于事实性差错,编校人员要想发现它,需要在平时的工作、生活中多留意,熟悉国家机关、事业单位的规范的称谓;对于一些常见的地名,重要领导人的名字、职务与排序要熟记于心,这样才能提高编校工作效率。

 

四、多字、漏字

 

1.画蛇添足型。如:将房子赠与给(“给”字多余)弟弟;继续延续(“延续”多余)着自己的良好手感等。

 

2.“近”与“多”、“将”与“了”等无法兼容的词出现在同一句话中。如:参展者带来了近200多件(删去“近”或“多”)精美瓷器。

 

3.衍文。衍文是指因录入、排版等出错而多出来的字句。电脑录入的快捷也导致了文字差错的“快捷而自动地生成”。

 

对于多字、漏字这类低级差错,有效的办法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“盯”,不放过每一个字符。但是,对于一些漏了句子成分的差错,有时候会比较隐蔽,这就需要编校人员有良好的语感,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多训练、多领悟。

 

五、用词不当

 

这类差错报上很常见,有时是形容词用词不当,有时是动词用词不当,等等。如:“画家义务为学生讲座”,“讲座”作为名词,显然不能充任谓语,应将“讲座”改为“讲课”才合适。碰到这类差错,需要校对人员准确掌握字词的含义、词语的词性和句子、文章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,也就是说汉语言的基础要非常扎实。

 

六、词序不当

 

这类差错大部分是因为录入时出错而形成的,一般属于低级差错,只要认真仔细地通读,基本都能校出来。但是,也有一部分情形比较复杂,如:全部将乱摆卖物品查扣,应改为:将乱摆卖物品全部查扣,“全部”作为状语应该放在动词前边修饰“查扣”。

 

这一类差错也是很考校对员基本功的。对于介词、形容词、副词等的不同用法,定语、状语、补语等的含义,应该深刻领悟,烂熟于心。

 

七、时间出错

 

这类差错很多是由于编辑的疏漏造成的,甚至常常由此造成标题差错。

 

在年头岁尾、月初月末衔接时经常出错。多因编辑在制作标题时,由于文章的成稿时间与发表时间不同步而弄错。比如:“某某活动将于下月举行”这样的标题,但实际上文章见报时已是该活动的发生月份。此外,在转载别的媒体的稿件时也容易发生这种差错。

 

这类差错具有一定的隐蔽性,除需上下文对照,还要细细思量。

 

八、重稿

 

这类差错一出现影响就比较大,属于较大的差错。出错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:

 

1.同一件事,有的是通讯员写的稿,有的是记者写的稿,由于编辑不同,容易造成今天这个编辑把它发了,隔一天或几天另一位编辑又将同一内容的稿件刊发出来造成重稿。

 

2.同一天见报的重稿。它指同一内容的稿件在不同的版面同时出现。比方说,资讯版或专版刊发了某稿,而同一天的时事版也刊发了同样内容的稿件。这类差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发稿的编辑不同。由于编辑不同,所拟的标题或许不同,字数也可能有别,但说的是同一件事,同样属于重稿。

 

重稿的发生也有某种规律性。比如,重稿的文章以短稿居多,以时效性不强者居多,我们在平时的编校工作中,不仅要对关键的内容要有印象,而且要经过在报网搜索关键字或标题,尽最大努力去防止重稿的发生。

 

九、导读出错

 

报纸为了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的眼球,从而提高报纸的发行量和影响力,往往会在头版对报纸中一些重要的具震撼性的文章设置导读,以吸引读者的关注,也往往会出现一些失误。如:有的导读提到的版面与文章实际所在的版面并不一致;有的版面名称有误;甚至导读关键词也会与内文不一致。

 

纠正这类差错没有巧办法,它要求我们在校对时要仔细核对导读,将导读与内文一项一项地比对。

 

十、图片说明出错

 

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:

 

1.图片说明与图片内容脱节,指鹿为马,也有的是同一版面不同图片的文字说明互错。

 

2.文章配图重复署名或漏了署名,也有的文章明明没有配发图片但在署名时也署上“××文/图”,这大部分是组版过程中发生的差错。

 

3.图片说明左右不分,上下不分。如:图片明明居左却说成“右图”。这类差错属于技术性失误,只要仔细留意是不难发现的。

 

十一、数字、标点符号用法不规范

 

这类差错很常见,但并没有引起编校人员的重视。对于数字和标点符号的用法,有专门的国家标准——《出版物数字用法的规定》和《标点符号用法》,我们要深刻领悟这两个国家标准,尽量减少数字、标点符号的误用。什么时候该用阿拉伯数字,什么时候该用汉字数字;什么情况下用逗号,什么情况下用句号,等等,要做到心中有数。还要将这两个标准与版式的规范结合起来,准确运用。比如:顿号、逗号等不能置于行首,破折号不应转行,数字也不能从中间转行。

 

十二、量和单位出错

 

这种差错包括使用不规范的或已废弃的量和单位,如:公分(正:厘米),大小写混用,如:KM(正:km);上标不合规范,如:m2(正:㎡)。在工作中,对于出现的量和单位错误,要及时改正。哪些是法定单位,哪些是非法定单位,哪些是已废弃的单位;什么情况下要用什么量和单位,校对员应当心中有数。

 

十三、知识性、政治性差错

 

报纸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知识性差错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。如校样中出现:“春分刚过,离惊蛰还有十几天(事实上,在二十四节气中,春分在惊蛰后面)。”

 

至于政治性差错,因为涉及到的东西比较敏感,有时甚至影响到报纸的生存与发展,因此,此类差错是高压线,要保持高度警惕,绝对不能出现。如校样中有时会出现“中港合资”(中国、香港严禁并列)等政治性错误,还有的稿件则弄错了重要领导人的排序、名字等。这就要求我们具备比较广的知识面,在工作之余,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,增强各方面的积累,努力成为“杂家”。

 

十四、版式不当

 

版式问题关系着一份报纸的形象,关系着报纸美观大方与否。要注意保持报纸排版的体例一致,同一版面同一级别的标题字体、字号要协调一致,该空格的地方要空格,该分段的地方要分段,该变换字体的地方要变换字体。

 

十五、版眉问题

 

版眉包括版序、版面名称、编辑、日期、星期等信息。对版眉一定要严格把关,不能出错。有时编辑在排版时由于疏漏,往往会把日期与星期弄错,有时甚至会出现版面名称与内文严重脱节。因此,我们在校对时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:校样到手后从版眉开始看起,然后是正文标题、内文,顺序不能出错,否则看完版面后常会忘校版眉上的日期、星期等重要信息。

 

(作者和悦,深圳特区报,《报纸常见差错的防范》)

评论